“创业”五年,草根环保组织“绿色潇湘”寻求自我革命
来源:新地产数据
他们是一群热爱家乡的湖南人,为了保护家乡的共同目标走向联合,聚集在“绿色潇湘”的旗帜下;
他们带着湖南人天生的“犟”脾气,不舍昼夜与污染企业死磕,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五年来,“绿色潇湘”从一个草根环保公益组织逐步壮大,在河流保护的道路上奋力疾行;然而在影响力日起之时,却主动提出走“去中心化”的道路,进行一场自我革命。
十月的潇湘大地,被雾蒙蒙的水气笼罩。跟随“迈向生态文明 向环保先锋致敬”项目组,笔者来到了湖南省湘潭市。“迈向生态文明 向环保先锋致敬”是由一汽-大众出资,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和中国扶贫基金会共同承办的环保领域的新的资助计划,此行的目的在于考察绿色潇湘发起的“河流守望者行动计划”项目。
湘潭市竹埠港,这个曾闻名全国的老工业区显得有些冷清——在大量工厂被关停后,它失去了往昔由机器和人员所制造的喧嚣。一些未拆除的旧工厂,还在证明着这一地区辉煌的过往。
这样的转变必然伴随着阵痛。经济、税收、就业……任何一项指标的滑落,都会让地方政府感觉到割肉般的心疼,但它却是环境修复的必由之路。令人欣慰的是,一些积极的转变正在发生,譬如河流水质的改善。
一眼望去,这里的湘江水虽然还远谈不上清澈,但已经没有了严重污染时令人触目惊心的“五彩斑斓”。
改变发生的背后,是无数人的抗争、呐喊和推动,其中就包括许多像“迪迪”一样的环保志愿者。
“迪迪”本名宋伟,在2012年加入河流守望者行动网络。五年前,酷爱钓鱼的他发现,钓上来的鱼吃起来总是有股怪味,而舀上来的河水也很刺鼻。沿着河往上游走了几公里,这个年轻人看到了竹埠港工业园的排污口。
明白了河水变质的缘由,“迪迪”却不知道如何是好——找谁才能解决?在网上一番查找后,他发现网友“矛戈”发布过关于竹埠港排污口的监测信息。就这样他与绿色潇湘在湘潭的守望者取得了联系,并成为了“湘江守望者”的一员。
“守望相助”出自《孟子》: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守望”一词充满了温情色彩,但要做一名称职的河流“守望者”,绝没有那么浪漫和诗意。
迪迪很快学会了如何对河水进行日常监测、如何测PH值等等,并决心捍卫自己和家人的权利,与污染做斗争。排污口离家只有两公里的距离,迪迪几乎每天都会到竹埠港排污口进行巡查,检测水样的PH值。
巡查的时间往往在凌晨,因为那是企业偷排污水的高峰时段。为了抓企业排污的“黑尾巴”,他曾连续15天凌晨蹲守在排污口。
这样的付出没有白费。2012年6月25日,迪迪在夜间巡查时,发现某排污口趁着夜色在偷排污水。采集水样一测,PH值严重超标!迪迪当即拨打了举报电话并发布微博。第二天,当地环保局赶赴现场,认定为科源化工、湘潭颜料化学所为,针对污染企业进行了处罚。这是迪迪的又一次胜利。
从2012年到2014年三年多的时间里,迪迪几乎每天都会到竹埠港排污口巡查。寒风冷雨对他来说,渐渐成为习惯。
迪迪说,他宁可不去和女朋友约会,也要去看看排污口。
截至2016年10月,绿色潇湘已经拥有396名像迪迪一样的在地守望者,覆盖湘资沅澧四水流域14个地市州、64个区县级城市。
这样的发展速度是始料未及的。当“湘江守望者”行动网络项目在2011年启动时,“绿色潇湘”的目标只是守住一条江,做好湘江的保护。但随着影响力的日益扩大,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这支队伍,成为守望者和志愿者。
队伍壮大的同时,“绿色潇湘”的“业务”也在拓展。从2014年6月开始,绿色潇湘发起了“上游一公里”水源地探访行动,招募本地亲子家庭组队参加饮用水水源地徒步考察行动。在守望者带领和志愿者协助下,亲子家庭团队成员不仅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徒步1公里,更需要完成观察记录水源地污染问题、分享成果和聆听各地守望者行动故事等五项任务,亲身感受和了解水源地情况,用行动推动本地水源地的保护。
“为什么那些叔叔在保护区钓鱼?为什么水上会有那么多的泡沫?”2015年,参与“上游一公里”活动的孩子们,将自己的感受、疑问和呼吁写到了900多张明信片上,在6月5日世界环境日当天由绿色潇湘寄给了长沙市市长胡衡华。一同寄出的,还有一些反映水源地污染问题的建议信。6月12日,胡衡华市长作出回复:强化湘江保护和治理措施,共创碧水蓝天!
2016年,绿色潇湘又发起“万人牵手护湘江”净滩百平米行动,联合湘江流域沿岸的河流守望者、NGO伙伴等发动企业、政府、公众参与净滩。这不仅仅是一次“捡垃圾”的简单行动,它还通过收集垃圾监测数据并统一公布,为政府的河流垃圾治理政策提供支持。
从最初的河流污染监督,到发动公众参与、进行公众环境教育,再到推进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研究环境数据等,“绿色潇湘”的工作越做越多,影响力越来越大。
在很多伙伴看来,绿色潇湘当前发展势头较好,应借势把自己做大。然而此时,在绿色潇湘内部,却在悄然酝酿着一场自我革命。
很显然,过去的五年里,绿色潇湘在以中心化的方式运作,各个地方的守望者团队围绕在绿色潇湘周边,二者之间像总部与分部的关系。
在这样的模式中,地方团队对“总部”有较强的依赖性,在行动计划、对外传播等方面,部分依赖于“总部”的指导。在过去,“总部”能够不断地跟在地守望者进行沟通,并设计和发布具体任务让在地守望者共同行动。但随着守望者队伍的壮大,“一对多”的模式显得难以为继。
“绿色潇湘是一个民间草根机构,具备的资源和能力很有限,以现有的资源不足以支撑行动网络按照以往的“中心化”模式进行规模拓展。”绿色潇湘负责人唐贺认为,“中心化运作的模式有非常大的局限性,网络发展迫切需要我们作出改变。”
2016年9月份,绿色潇湘发布了“河流守望者五年战略转型方案”,方案的主要思路是“去中心化”。
根据转型方案,未来在地河流守望者团队将“自行管理自己”,成为各个区域的中心。这意味各地方团队将更加自主地去动员当地资源进行河流污染监督的行动,甚至不排除这些团队独立注册,“自立门户”。
当然,“去中心化”不代表绿色潇湘的分解和削弱。正如唐贺所说:“我们共同拥有‘河流守望者’的品牌,我们有共同的价值观、愿景和使命,我们有共同的规范。”绿色潇湘将继续为各地方团队提供品牌和能力建设等方面的支持。
“去中心化”是一次大胆尝试,也使得更大范围和规模的河流守望行动成为可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是绿色潇湘另一种形式的发展壮大。
现在绿色潇湘已经有了更加具体的目标:三年之内,继续挖掘和培育湖南122个区县的当地河流守望者1000+人,完善覆盖全湖南的民间环境监督网络,全面监督沿河流分布的重点污染源,成为政府监测体系外的重要补充。
“有河流的地方就有守望者。”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正聚集到绿色潇湘的旗帜下,为这个美好的愿景共同努力着。
首页
ꄲ
河流观察
ꄲ
“创业”五年,草根环保组织“绿色潇湘”寻求自我革命